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初步设计作者:周凌宇余文华舒铁时间:2016-01-27浏览:218话题:教育学习知识经济社会实践商业计划书课程[摘要]近年来,关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成果,但总体而言尚缺乏基础的分析与系统的理论研究。本文在开展专项调查的基础上,尝试对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分析,从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出发,进一步阐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课程体系建设的特征、思路及技术。[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系统[作者简介]周凌宇(1961-),男,浙江海宁人,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创造教育及创新研究。(江苏南京210018)[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江苏省高校教育学会规划课题“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系统化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zkt09300)[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1-0180-022010年5月,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对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其中之一便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目前,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以下简称“创新教育”)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创新教育从小学就开始了。而我国的创新教育要到大学,使得我国大学生接受创新教育的时间比较短,同时我国创新教育过程中实践的缺乏也直接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不足,已经到了非改革不足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的阶段。贯彻落实教育部文件的精神,针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实事求是地分析人才的特征,以创新创业能力为本位,切实构建培养人才的课程体系,是值得进一步深入思索的问题。一、系统分析课程体系即课程系统。系统是由若干要素围绕特定目的而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为了明确培养人才的课程体系的建设,笔者借用系统论中的相关原理来加以阐述。主要从系统的目的性、结构与功能三方面进行探讨。1.目的性。系统是一个由多个并行或形成层级的子系统组成的整体,各子系统及要素共同服务于系统的目的。从研究范围上来看,课程体系是基于宏观层面的概念,主要是针对国家教育目的和办学目标而言。首先我们要在宏观层面对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下简称“创新体系”)进行目的性分析,区分创新与创业教育的差异性,区分重点院校和非重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性,区分基础理论、应用技术等不同教育层次及不同专业因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所导致的课程体系建设的差异等。2.结构特征。实现创新体系的目标必须通过相应的系统结构来实现。创新体系作为系统,要求其课程体系的结构为非机械的、弹性的、开放式的。这样的系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型的,与外界存在物质、能量与信息交换的耗散结构。必须从过去的刚性框架结构体系走向弹性结构体系,由严谨的、固化的课程结构组建过渡到开放的、生态的课程观。这种弹性的结构不仅带来课程的变化,而且势必带来教学方式的巨大变化。3.效率性。效率性即系统的有效性,是系统功能体现的保证,是确保创新体系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属性。一要打破体系局限,效率性原则要求我们必须打破现行体系教育资源的局限以及现行专业课程体系的局限。打破现行专业实践体系的局限,进而打破现行专业教师队伍体系的局限,在教师、教育与教学的层面保证系统目标的实现。二要切实利用院校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工作环境、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是顺利推进创新教育的有力保障。建设创新体系的过程并不是一个好大喜功的“大跃进”式的运动。高校首先应当从自身资源出发,在院校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政策、人才、资金、硬件设施上给予创新教育活动以最大限度的保障。其次应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环境与氛围,从而最大限度地优化创新教育工作环境,进一步挖掘学生社团潜力,通过第二课堂、创新创业竞赛等方式,为学生的创新与创业提供舞台。切实利用院校现有资源的关键在于现有资源的合理配置、整合与重组。三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充分挖掘与调动社会要素资源是创新体系建设的必由途径。高校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