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决“问题”中读出“问题”十堰市房县白窝初中 孙仁坤【摘要】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在阅读教学中,一是要帮助学生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提高阅读地积极性,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让学生和文本作者进行情感和心灵对话。这样语文教学才算真正回归本位。【关键词】阅读 解决 创造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块重要的阵地。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解决阅读问题,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所普遍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妨采取这样的一条思路:让学生在解决阅读“问题”中读出“问题”。这里的前一个“问题”是指阅读中产生的疑问,而后一个“问题”则是阅读中产生的独到见解。这样,学生通过长时间的阅读积累,一定会增强语感,提高阅读的能力,从而大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引导学生解决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解决“问题”。有人说: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孔子也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是这个意思。确实如此,学生阅读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新信息的过程,更是一个锻炼思维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对阅读的文本产生种种疑问。如果这些疑问得到解决,学生就会顺利的往下读,进而产生新的疑问,新的见解。很多思想的火花就会因此而产生出来了。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学生的思维受阻,往下读的兴趣就缺失了。长期以往,他的阅读兴趣就没有了,更谈不上阅读能力和语文能力的提升了。所以,当学生阅读问题产生之后,我们教师就要及时的帮助学生去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呢?一是:反复吟诵,结合上下文来解决疑问。对于疑难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反复的诵读文本,在理清层次结构关系,理顺人物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如我在上鲁迅《故乡》的时候,有这样几个地方学生就很难理解。一处是开头回故乡时对环境的描写中有这样一句:“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里的 “活气”学生不理解,描写的对象是“荒村”,村子应该是有人群居住的,为什么作者却说没有“活气”呢?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写景的段落,让学生先理解“横着”“萧索”“荒”三个词的含义,“横着”是不整齐、不规则地放着的意思有一种“被遗弃”的动感;“萧索”是形容词,突出了悲凉的气氛,“荒”字描绘出村落的凋蔽和沉寂,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