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观音初中 冯海强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或课题为内容,以研究为手段,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和经验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在主体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其意义在于弥补了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的不足。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推行,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已从关注教师“怎么教”,转变到关注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上来。这势必会引发教师职业角色的一系列转换,促使教师在教育态度、教育观念及教学方法等内在素质结构方面的进一步优化。 (一)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研究为手段的创造性学习方式,它与传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截然不同。传统接受式的教学方式重视现成知识的学习,强调的是学习的结果教师直接以文化权威的身份出现,处于中心主导地位,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是储存信息的容器,课堂教学进程全部由教师掌握。在一些大家公认的优质课中,就连问题的设计,谁回答,用时几分都有精密的设计。但正是这种没有问题的课堂教学,教师成了课堂的导演、主要演员,学生成了配角。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强调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重视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的指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它要求学生主动地从自然、从生活、从社会、从教材各个方面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运用各种已有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为学生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为学生的质疑、探究和创新起引导作用。 究性学习弥补了接受性学习的不足,但为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换是第一位的,教师不再是规定性课程的教书匠,而是健康价值观的倡导者,先进教育理念的拥有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教师是终生的学习者和研究者。 (二)教师角色的定位 1教师是健康价值观的倡导者 教师健康的价值观表现为胸怀理想、具有人格魅力。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用社会这个课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开阔视野,让学生学会关注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提升学生的人生品味,树立远大的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另外,教师个人的爱国激情、做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