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总结的母题 作文母题学案之“传统文化”例析 一、题目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2016 年 11 月 30 日。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人们奔走相告,也都议论纷纷。 甲:我们老祖宗说得好:立春要迎春,清明要踏青,冬至要吃饺子,这是智慧的结晶啊,真的值得为我所用。 乙。可惜我都不知道“二十四节气”是啥呢。 丙。知道又有何用。“二十四节气”有些节令跟今天的气候物候特征不相符了。今天节气是大雪,单艳阳高照,热得要命。世易时移,有些传统的说法不准确了。 丁:可不能这样说。你不觉得现在早晚温差大,风寒更盛了。今晚,你要小心寒邪侵袭了。戊:总觉得有些节气已不适用于当下了。比如五月下旬的小满,古时候说是小麦快成熟,但现在是到收割时候了。 己。可能是现在气候变暖,农事提前了吧。但是,如果全盘照搬“二十四节气”的一些做法,肯定会出差错的。 上面的议论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搬‘二十四节气’的一些做法,肯定会出差错的。”,说明虽然认同传统经验文化,但传统文化不能全盘照搬 小结。作文主要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继承和创新意识,也就是如何让传统文化更好地发展。整个材料从时事热点“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入手,从“对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的议论”展开,讨论主要围绕“继承”和“发展”。题目指向性明确,容易审读,不易偏题 三、材料含义的解读: “对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的议论”这个是对这个材料的第 1 页 共 8 页整体含意的把握,对材料的含意的理解,主要也就是对“二十四节气”的延伸理解。“二十四节气”可以延伸理解为“人类的经验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延伸理解为“文化精神”“文化遗产”,我想理解延伸到这个程度就比较合适了,要是再延伸到“文化”“传统”就有点宽了。——(专家、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胡家俊) 但我们认为,由于学生认知水平、见识有限等因素,能把“二十四节气”延伸理解为“人类的经验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是比较少的,更多学生会把“二十四节气”延伸理解为“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这件事引发出的更多的是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探究,或关注传统文化危机,或呼吁保护,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