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历史教师的角色定位 大班化的历史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应着眼于三个关键词:“历史知识的展现者”“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挖掘者”“学生历史学习的评估者”。一、“展现者”并非“灌输者”。笔者认为一线教师既要防止传统的填鸭式灌输,也要谨防另类灌输。如果教师将自己在知识传授中角色仍定位在灌输者的话,那么将会出现以“灌输式”教学模式中的“教”推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学”的不协调现象,新课标的功用回到了考纲的作用,这完全违背了新课标的初衷。历史研究的内容往往是历史现象的再现,而历史教材是对过去的人与事进行再现的良好依据,但偏重于文字叙述的旧教材使原本丰富多彩的历史过于理性化,学生缺少对历史的感性认识,教师习惯将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这就使学生无法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我们不可能再现真实的历史,但教师如果能将最接近本源的历史和最鲜活的历史展现出来,将会极大地提升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形成历史学习的内驱力。作为展现者必须从新课标的理念入手选择教材内容。新课标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有如下要求:“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联系,总结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因此,教师就是学生历史感知对象的筛选者,是在新课程的课程标准下历史教学内容的编排者,应适合学生实际的材料,在把握好新课标模块主题的基础上,找准学生主体研究的切入点,以学生为本进行合理编排,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展现者”的角色定位,更要求教师拓展教学的设计思路,走出传统教学以讲为主的模式,让学生进入多彩的历史世界,以丰富的历史载体吸引学生,通过合理的展现引导学生形成历史的理性思维。二、“挖掘者”并非“包办者”,也非“漠视者”。无论是新课标的能力目标,还是评价的动态化、过程化。学生能力的培养都成为新课标下教学过程中的主题和着眼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口头上的官样文章,是一件务实的事。新课标下,历史课程能力要求就在于“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这些能力和意识是学生潜在的,学生向往用自己的意识去触摸历史,在感悟中提升自己对历史的认识,故而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定位应该是学生能力的挖掘者。在传统教学实践中,教师总是主观地削弱学生认识历史的感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