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及效果理论总结 第十章 受众理论 1.个人差异论 这一理论最早由霍夫兰(1946 年)首次提出,后经德弗勒(1970 年)加以修改成型。 他的中心思想是。每个人不仅有不同的来自先天和后天的个体特征,如年龄、性别、兴趣、智力、经历、价值观等,而且由此形成的心理(认知、动机)结构和行为结构也不尽相同。因此,即使面对同一信息,他们的反应千差万别。 德弗勒个人差异概括为五项 1.个人的心理结构不同 2.先天禀赋与后天习性不同 3.学习理论所形成的态度、价值观与信仰不同 4.社会理论所形成的观点不同 5.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固定素质不同 评价:评价:注意到了受传者的个人差异性和客观性,比”大众社会理论”和”魔弹论”更切合实际.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它引导传播者在对待受传者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缺陷:它从”魔弹论强调媒介的绝对作用又走向了强调受众的绝对作用的另一个极端 2.社会分类论 这一理论的倡导者,首推美国社会学家赖利夫妇。 他们认为,尽管每一个受者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但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他们在很多方面又不乏共性。据此,看似分散的受众实际上形成了各种“团块”,即所谓的社会类型或者说范畴。属于同一类型的人们,在某些问题上持有大体一致的需求和态度 评价:相对于个人差异论而言是正确的,它既看到了受众的差异性,也看到了受众的一致性.社会类型论对传播者而论具有可操作性;3.社会关系论 这一理论由拉扎斯菲尔德、贝雷尔森提出。 主要观点。每一个受传者都生活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或第 1 页 共 8 页者隶属于某一个团体,他们在接受大众传播信息的时候,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到他所生活的生活圈子的约束和压力,大众媒介传播的任何信息,在这种生活圈子面前都要遭到审查、过滤或抵制。很难通行无阻,全部过关 评价。社会关系论为我们描述和揭示了大众媒介信息如何到达受众那里,以及他们怎样作出反应的复杂关系。尤其是注意到了群体压力对接受信息时产生的重要影响。它启示传播者要想取得好的传播效果,必须做到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结合 第十一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理论 1.磨弹论:主要观点:大众传播发出的讯息就象是子弹,受众是一面靶子,受众只要被大众传播的信息所击中,就象是子弹射中靶子一样,靶子会应声而倒。因此,大众媒介的威力是无穷的,受众面对媒介是毫无抵御能力的,媒介可以任意役使受众,媒介向受众灌输什么,受众就只能接受什么,控制了大众媒介,也就控制了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