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论诗教案【篇一:论诗】【篇二:初中语文教案范文】初中语文教案范文诗五首教案示例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深人体会古诗词的韵律。(二)能力训练点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三)德育渗透点有的气势磅礴,景象宏伟;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有的以理人诗,发人深思。学习时注意体会。(四)美育渗透点领略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二、学法引导诗歌是情感的产物,教学古诗尤应展示场景,激发情感,展开合理想象,从而培养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能力。因此,教法上以情景教学法为主,辅以朗读、比较、自学辅导、画图、想像等方法。要注意以形象人手,来体会诗的意境;要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与思想。1.重点:熟读、背诵。2.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解决方法:教师讲解3.疑点:作者作诗的背景或心境解决方法:教师出示资料(可以多媒体大屏幕或幻灯片的形式)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以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为主(古诗反映的背景),或彩图、录音等。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反复朗读、背诵2.欣赏、品味名句,体会诗中情感。3.想象作画。(“”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4.自选古曲,配乐朗诵。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学习《使至塞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望》诗。(一)学习目标1“”“.深刻理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诗句。2.背诵这三首诗。(二)整体感知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2.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杜甫《春望》背景春季三个月,战争不息。3.理解诗的意境、内容(1)《使至塞上》王维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这诗是出塞途中所作。“”单车欲间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小结: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这是唐朝诗人李白在听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时,写给王昌龄的一首诗,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关怀。本诗构思巧妙,诗人以明月作信使,代为转达自己的一片情意。“”“”杨花乃随风飘落之物,子规系泣血悲啼之鸟。景随情迁,这种哀“”愁气氛,是对表达愁心的烘托与暗示。怎么向远去的友人表达自己的牵挂之情呢?诗人想像丰富,构思奇巧,“”我寄愁心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