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就是要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王荣生教授认为,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所谓的合宜,可以有很多的理解,但归结起来有两点,一是老师想教的恰好是学生想学的,或者说,学生困在心中的问题老师恰好就给讲到了;二是老师所教的恰好是考试要考的(这需要老师高度的权威性,这样的课堂对学生有强烈的磁力)。这当然都是一种理想状态。为了给一堂课一种较为准确的评价,王荣生教授坚持认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因此,他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由低到高地提出了一堂好课的标准:1.教师对所教内容要有自觉意识。2.课堂所教的应是“语文”的内容。3.教学内容应相对集中。4.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5.教学内容应与学术界认识一致。6.想教的内容与实际教的内容一致。7.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8.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9.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以上观点引自: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主评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刘礼群老师的这节课,从很多方面都符合一堂好课的标准。不仅仅是因为“教什么”的选择,更有“怎么教”的启示。因为通过这堂课,学生能够对课堂所学有较为透彻的理解,也就是说,通过老师的教学,学生在课堂上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我想从三个方面来探寻这一堂课的教学价值。一、文本的教学定位在没有外力而只是内驱的情况下,一个人在自然状态下的文字作品的阅读,大抵有两个目的,一是娱乐,满足精神的需求;二是求知,为了或轻或重的功利。这两个目的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所交融,只是取向不同而已。教学文本之所以不同于任何自然状态下的文字作品,是因为它有明确的价值取向,而且这种价值取向有明确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一是课程标准,无论老师知道与不知道、看或者不看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参都已为我们忠实地进行了规定;二是教材和教参教什么,怎么教,都有较为明确的规定(教参上通常是教学建议);三是考试的指挥棒,强力地影响着教学的价值取向,为教学作了非常明确的规定。在如此多而强大的外力驱动下,教师对教学文本的定位,不得不遵循上述的三种规定性。由此而带来的教学价值取向,在上述三种规定性的框架之内,便有了三种不同的高下之分:一是文本阅读的批判者取向,它的终极指向是人的发展,切近指向是学生的主动阅读,也就是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标准去评价、批判语言作品的价值”,(转引自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二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