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鸭子汪曾祺的语言味道(一)——《端午的鸭蛋》的另类解读(2011-06-17 14:49:50) 转载▼标签: 杂谈分类: 程东文的教学思考 (程东文的教学思考之 156)《端午的鸭蛋》一文,全文结构可以借用一个数学的图形来表示:第一部分“端午习俗”是一条横坐标,第二部分“高邮鸭蛋”是一条纵坐标,两者相交于一点,是第三部分的“端午的鸭蛋”。 上课的时候,主要围绕汪曾祺先生的语言风格来展开。引用评论家李陀的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我以为能在一种写作中,把白话“白”到了家,然后又能把充满文人雅气的文言因素融化其中,使二者在强烈的张力中达到和谐,好像本来就是一家子人,这大概只有汪曾祺能吧。—— 李陀《读书》98 年第 6 期 那么,到底是这样“白”到了家,又怎样“把充满文人雅气的文言因素融化其中”,就作为给学生布置的研讨题。大家找了很多的例子。先是关注“‘白’到了家”的问题。作为老师,我想,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说出它是口语化,还要分析口语化究竟有什么特点,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分析,来学习。和学生一起讨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多用短句,节奏快。不使用复杂的复句,更不用拗口的欧化句式。做香角子。丝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两句都只有寥寥 60 字,一个有 5 个句子,一处更是多达 6 个句子。句号用得特别多,显得有点低低絮语的风格。 二是用日常聊天的语气十分自然,如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里主要是用了自问自答的设问语气,还有一些是感叹语气,或者是模拟声音,都是平淡自然的聊天风格,这里很像相声里的捧哏,在那儿有一搭没一搭地“量活“,就是代表观众或者读者向作者发问,作者呢,也蛮有兴致地对答着。三是使用了大量的口头词语,有的是方言词语。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孩子吃鸭蛋是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