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课文到用课文学语文——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转向易进(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发表于《小学语文》2011 年 3 期在 2010 年 10 月举行的“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笔者在其中一个会场聆听了十七位教师的现场授课。和两年前的观摩活动相比,这一次的课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安排等方面已表现出一定的多样性,“千课一面”的情况有所改善。不过,这些课在有一点上仍然高度趋同,那就是都把眼光局限于所教的“这一课”,重点指导学生深入感受和体会所学课文的思想内容。记得上一届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之后,台湾小语会会长赵镜中先生就曾经写过文章,谈到大陆小学语文教学和台湾的区别是,前者是“教课文”,后者是用课文教语文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又如何能从“教课文”转变为“教语文”呢?本文将结合此次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的教学课例,谈谈初步的想法。“从学课文到用课文学语文”,这可以说是“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这一提法的具体化。在高师院校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中,阅读教学往往被定义为帮助学生获得阅读能力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学会从书面符号,特别是文字符号获取信息。阅读教学的内容一般包括这样一些方面。一是常见的文本类型及其基本特点如儿童文学、常见应用文、诗歌、叙事性作品、说明性文章、书报等;二是基本的阅读习惯和策略,如读书看报、课外阅读、批注或作笔记、积累词语和句段、质疑、猜测和验证等;三是常用阅读方式,即朗读、默读、背诵、复述、略读和浏览等;四是语文基础知识,包括词句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篇章内容如人物或景物特点、文章主要内容、思想感情等的理解和感悟,掌握常用标点符号,把握文章组织结构和表达方式,等等。上述教学内容要通过一系列的阅读教学,也就是许多篇课文,许多节语文课的教学才能实现。具体到某一篇课文和某一节课,则是根据课文的内容和特点,恰当选择其能够实现的某一方面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设计和组织教学。例如,《匆匆》可以用于指导学生了解散文的特点和学习阅读散文的基本方1法;《最后一头战象》可以教学生对篇幅较长的小说采取快速浏览,抓主要情节,拟小标题的阅读方式;两篇“启示”类文章(《滴水穿石的启示》和《钓鱼的启示》)的教学重点可以是把握文章脉络或者说是写作思路,或作为理解哲理性文章的阅读策略,或作为习作列提纲的范例;《蜀鄙之僧》等古文可让学生感知文言文在词汇、句式等语言表达及朗读技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