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一:“一战”对中国的影响1914 年 8 月,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进行了一次非正义的、掠夺性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火迅速延至亚洲、非洲和美洲地区。 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中国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掌握北京政府实权的段祺瑞继承袁世凯的衣钵,对外出卖国家主权,受日本怂恿对德宣战。 1918 年 11 月,“一战”结束。1919 年 1 月,巴黎和会召开。和会置中国(战胜国之一)的主权于不顾,竟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巴黎和会对中国山东问题的处理,激起了全国各阶层人民的愤怒。“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爆发,中国代表被迫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1921 年 8 月,美国正式向在远东有利害关系的八个国家英、日、中、法、意、比、荷、葡发出邀请,华盛顿会议召开。 其中,中国政府提出诸如取消《凡尔赛条约》中关于山东问题的条款,要日本放弃“二十一条”等一系列正当要求。1922 年 2 月 4 日,中日签定《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恢复中国对山东的主权,日军撤出山东。日本只在形式上放弃了“二十一条”。 2 月 6 日,与会九国共同签署了《九国公约》,声称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遵守在中国之“门户开放”或各国商务实业机会均等的原则。 《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又使中国回复到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二:“二战”对中国的影响协约国集团仓促建立起的国际新秩序没有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打响了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进行了长期的、艰苦的抗日战争。“二战”中,中国人民坚持抗击着第二号法西斯强国——日本,是亚洲大陆上的主要战场。 1942 年,美、苏、英、中等国代表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所有反法西斯的国家走到一起。 1943 年,《开罗宣言》签署:“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要全部归还中国„„”。为战后处理日本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 1945 年 8 月 9 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掀起全国大规模反攻。9 月 9 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二战”结束。 中国的抗日战争不仅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战”中,它阻碍了德、日、意法西斯的进一步勾结和战争的扩大,支援了其他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对于最后战胜法西斯特别是日本法西斯起到了不容抹杀的巨大作用。中国的抗日战争,使中国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使中国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