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作者:郭兰分层教学是中国古代因材施教思想的延续和发展。分层教学关注不同层级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特点和学习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教学目标、课堂提问、作业和教学评价进行分层处理,以迎合不同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需求。鉴于数学学科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注重分层教学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根据数学学科的教学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基本成分对教学过程进行层次划分,以保证学生“吃得饱,吃得好”。 一、学生分层 学生分层是分层教学的总依据和基础。学生分层是基于学生在数学学习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之上做出的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的基础性工作。小学生在智力发展、思维特征、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均存在着差异,在数学成绩上也有着不同的表现,教师要借助科学合理的评价手段对学生进行分层。这种分层是动态的,也是符合现实情况和具有发展眼光的,关键在于分层手段的合理和分层的持续性与发展性。一般而言,对学生进行初始分层都会通过一定的摸底测验开展,鉴于这种量化的学生分层方法操作方便,较为公平合理,所以应该成为学生分层的基本手段。但是由于量化测评具有不可避免的缺陷,如缺少质性评价、评价角度单一等问题。在以摸底测验进行分层的同时应该借助质性评价、前测成绩等辅助分层。对于一个班级学生的分层,教师应该基于本班学生的整体情况设计整套摸底测验的难度,并拉开问题难度的梯度。对于特定年级的学生分层,要覆盖到该年级数学教材的核心知识点。例如对于五年级学生的分层,要将统计、正方体、约数倍数、分数的性质等关键知识点以多种题型的方式予以呈现。此外,应对学生的观察报告、质性评价以及学生近年来的数学成绩进行参考并结合摸底测验的成绩进行分层。分层的结果应该是隐性呈现,避免学生因为分层导致骄傲自满或自卑的情绪出现。要让学生明确起初的分层并非固定不动,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中,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包括学习成绩的提升、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氛围的营造等。 二、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的分层是以本节课内容的基本内容为基准,在保证基本内容得到传授的同时,根据学习能力的不同对目标进行适度调整。目标的分层实际上就是教学难度的分层。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针对每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任务,这样,每个学生都能从不同的任务中发挥属于自己层级的水平,收获到属于自己的成果,从而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