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国培计划“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理论阐释与实践——音乐教育的新理念与“新双基”在中国音乐教育的最高教学与研究机构——中央音乐学院,十年来正在不遗余力地创立和推广一种不同于以往中小学音乐教育模式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是在引进国际三大音乐教育体系(达尔克罗兹、奥尔夫、科达伊)的过程中,结合中国音乐文化的教育国情产生的。新体系得到了中央领导和国家教育部的充分肯定,并被列为《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国家级改革试点项目,现在正全国各地推广。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有以下基本特点:1、“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的教育理念“新体系”将音乐教育定位为大众化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这是因为近百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制度的进步,全世界的教育都在经历着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也正在经历着一个从面向部分人的提高走向大众普及的过程,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育已成为法定的面向所有适龄者的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必须适应这个变化。把自己确定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化素质型音乐教育,才能满足大多数学生对音乐的教育期盼和人生需要。由于大众化学校音乐教育的(定位)目标,“新体系”的教育理念定位为“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即:音乐教育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音乐的美好,并能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实现这个教育理念有两个层次:首先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体验音乐的情感,进而能体会到音乐的美好。只有体验、体会到了音乐的情感和美好,才能够理解音乐的本质。其次,要让学生学会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才说明他能够掌握音乐的本质。对于普通学校非专业学习音乐的学生而言,达到了这两个层次就可以表明音乐已属于这个学生自己了。2、以学生掌握系统的感性音乐经验为基本教学目标大众化学校音乐教育的基本目标是提高所有学生的基本音乐素质,其含义有三:一是让学生认识音乐是一种美好而且有(用)益的艺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二是培养学生理解音乐情感和用音乐表达情感的实际能力,使音乐成为服务学生一生的“情感之声”;三是指导学生开展有意义的音乐实践活动,使学校生活更丰富多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音乐是感性艺术,学生认识音乐必须要唤起艺术感。学生真实艺术感的产生首先来自感性而不是理性(非来自感性体验而来自外界理性灌输的艺术感是“伪艺术感”)。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获得音乐感觉,进而产生音乐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