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生命教育的缺失 课程作为实现教育的基本途径, 它不仅是知识的载体, 而且也是老师和学生生命力的呈现过程。所以, 只有在课程体系中落实好生命教育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生命的进展。然而在当代基础教育领域, 学校的形态本质上是一种工业化的教育, 课程体系囿于科学世界与认知控制, 导致了人性的生命状态的剥离, 造成了人的片面进展和异化。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生命教育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一、课程目标偏重智育, 忽视学生生命进展的完整性人的生命是完整的, 是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统一, 不仅包括知识等智力因素, 而且包括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虽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强调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 要求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 但在现实的中小学课堂中, 我们不难发现, 课程目标仍然偏重于知识、智力等认知因素, 一些老师还把知识技能视为普遍的、僵化的、外在于人的、供人掌握的东西 , 而忽视学生情感的共鸣和真实体验, 或者把情感简单地看作是促进认知进展的手段。长期以来, 由于应试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课堂教学注重唯理智教育,片面强调学生的认知, 单纯的知识传授成了课堂的唯一旋律, 迷失在从方法到方法、从技巧到技巧的泥沼中, 从而把知识丰富、应试能力强、分数高作为培育学生的目标取向。在这一目标的主导下, 应试课堂呈现出鲜亮的技术性和极端的工具性, 学校成了培育产业后备军的“加工厂” , 学生成了被塑造的“原材料” , 完全背离学科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它否认体验, 拒绝感悟, 无视学生主体的内在需求, 而所培育的精英常常是知识单向、心胸狭窄、人格有缺陷的人。在这个背景下, 教育不是生命个性的张扬, 不是智慧的启迪, 而成了知识的灌输、生命的压抑。在这个背景下, 学校教育失去了本然的意义和价值, 人的受教育过程成了人格不断分裂、人性不断物化的过程。这样, 把知识视为客观真理, 必定导致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递知识、进展认知能力,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则成了认知进展的附属品。其结果是: 数学课失去了严密的思维和真理的追寻, 变成了定理公式的生搬硬套; 化学课失去了未知的探究和惊奇的发现, 变成了已知内容的死记硬背; 语文课失去了激情的涌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