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周立莲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呢?如何在把握新课标理念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几点看法。一、体验数学“生活”之味,创设有效情境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就是脱离实际。”教学中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和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一)用生活情境导入新课如:教学 11-20 各数的认识时,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你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想买一本标价是 11 元的书,你准备怎样付钱?想怎样简便地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钱,你有好办法吗?然后请代表说说看。这样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日常买东西付款的方法再现,让他们议一议,说一说初步建立十进制的体会 1 个十和 1 个一合起来是 11。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就会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喜欢数学。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数学教学内容大多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出发,设计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二、感受数学“抽象”之趣,运用有效教法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教师要利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有更充裕的时间去参加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时,我们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去吸引学生,用多种教学方法去感染学生,促使他们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