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倦怠演讲稿 爱惜自己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纵观华夏五千年的历史,老师,可以说是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从上古的燧人氏传火,神农氏传药,到孔圣贤人,开万世师表,及至今日,师这个字,这个职业,与中华文化已经彻底的融合在一起了,凝于血脉,源远流长。 历经千年的打磨和洗礼,历经千年的成长与积淀,教师这个职业在今天依然以他无可替代的位置和作用,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这份力量,是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执着,是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坚定。 然而,就如同月有阴晴,有圆缺,事物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光明和黑暗。特别是在近些年,一些媒体对于教师的负面报道不时的会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一个词也伴随着这些负面的声音渐渐走入了我们的视线:这个词就是职业倦怠。 可能是出于教师职业的关系,我总喜欢追本溯源。说到职业倦怠,这虽然是四个规规矩矩的汉字,却是个彻头彻尾的舶来词汇。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提出,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最具有代表性的职业就是我们教师和医护工作者。抛开那些拗口的专业词汇,我所理解的职业倦怠,用三个词就能概括,疲惫、消极和迷茫。疲惫源自于职业、社会和家庭的多方面压力互相作用,区别于传统的私塾先生,现在的职业教师已经是一个非常完备的社会职业,承担着相当的社会压力,包括业务素质,教学成果,人际关系等等。特别是少数人对于教师存在刻板偏见,加之媒体别有用心的渲染,使教师的社会认同感逐渐降低,外部表象就是生理与心理的多重疲惫。 如果任由疲惫的状态肆意蔓延,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下一阶段的状态,消极。表现形式是对周围一切都显得没有热情,不论是专业知识,还是对学生,对同事,乃至对家庭,对亲人。 第 1 页 共 3 页 消极之后,就到了第三个阶段,迷茫。再也不能脚踏实地的思考,思想已经与现实脱节,开始不屑,或者不愿意与他人沟通,进而被主流价值观抛弃。说句玩笑话,班上的孩子 1+1都没教明白,却开始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往何处去”这些问题。并不是说这些问题本身不值得思考,只是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譬如一个初入江湖的黄毛小子,先从长拳练起,循序渐进,乃至大成。上来就练易筋经,唯一的结果只有走火入魔。 由于这三层状态是递进关系,那么要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也要层层递进,迷茫是最终状态,原因是消极,根源却是最初的疲惫。所以解决问题也是依照这个顺序。 如果说健康的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