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军四会政治教员标兵授课演示讲稿之四 全军"四会"政治教员标兵授课演示讲稿之二 全军"四会"政治教员标兵授课演示讲稿之二——让荣誉之花开满军旅之路 主讲人:第二军医大学政治部宣传处干事印言蹊 同学们,你们刚一入校,我就对大家进行了一次关于荣誉问题的调研,你们的回答可谓丰富多彩。有的说,荣誉是一个和英模人物同生俱存的名词,我们应该努力追求;有的说,荣誉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考个高分,毕业时找个好工作,就是荣誉;也有一些同学认为,现在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这样的娱乐速食也可以产生荣誉;还有的则认为,荣誉靠平时奋斗不一定管用,关键是评比时争一争。 那么,作为当代中国革命军人,作为一名军校大学生,应该如何看待和创造荣誉呢。怎样理解胡主席提出的"视荣誉重于生命"的要求呢。我觉得首先需要弄清的问题是: 荣誉是否值得我们去追求 孔子认为,"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意思是说,君子以终生得不到荣誉而引以为憾。孟子说:"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有了美好的荣誉在身上,远胜过那些锦衣华服。他们为什么都如此看重荣誉呢。 (一)荣誉是人的正常精神需求。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要层次论"中指出,自尊与期望受到他人的尊重,乃至社会性的褒奖和认可,这是人的一种正常精神需要。这种需要,在一定意义上高于对生理和安全的需要,甚至高于对归属和爱的需要,它使人们在生活中变得更有方向、更有动力。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史志经典中找到大量佐证:从"秉德无私"的屈原到"留胡节不辱"的苏武,从"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从"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到"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视荣誉为生命。这就是荣誉,这就是荣誉的力量。可以说,对荣誉的崇拜天然融于每个人的血脉之中,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都会在这种精神需求的牵引下行事。 第 1 页 共 5 页 (二)荣誉是不同社会的普遍追求。在原始社会,荣誉往往同维护部落整体利益相联系;在奴隶主眼里,荣誉时常是拥有奴隶的数量以及身份特权的象征;在封建社会,荣誉意味着忠孝义节,意味着金榜题名、封侯拜相;在资产阶级那里,金钱的多少以及个人价值实现是衡量荣誉的主要标准;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做主,为国家、为人民的利益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得到人民的尊敬和褒奖,就是高尚的荣誉。经过这样简单的梳理,我们不难看出,荣誉的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