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波系列】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教师版)岳麓版((课标地区适用))【考纲要求】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考情分析】本专题是中国现代史的主要内容,也是高考的重要考查点。如建国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作用、“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八大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探索中的成功与失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及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三条路线、中国近代化历程等都是历年来高考重点。学习本专题知识,一是要理解社会主义改造、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等基本概念;二是要从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上思考、分析各项制度、政策形成的原因与意义影响;三是要与时事政治紧密结合,深刻理解概念的含义,把握对其发展的分析与评价。既要看到成就,又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更要理解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意义,坚定前进的方向和信心。本专题内容范围广,头绪多,学习时突出板块性,并尝试找到一条贯穿全课的线索,以形成整体的认识。最后,还要联系现实生活感知历史一深人理解教材积累历史知识一进行探究学习加深对历史理解的学习方法。【知识结构】 〖难点释疑〗一、 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1)正确的探索:① 1956 年毛泽东提出《论十大关系》,标志着中共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② 1956 年中共“八大”。③ 1957 年毛泽东《关于正确区分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报告》。④ 1960 年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2)“左”倾错误:1957 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1958 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轻率的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 年反右倾斗争,使“左”倾错误泛滥。(3)教训:①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量力而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脱离实际,急于求成。②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根据生产力的实际水平调整生产关系。③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④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4)探索社会主义道路,面临的两大问题:一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二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规模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