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兰屯一中 2015-2016 年度上学期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总分:100 分 时间:90 分钟 第(I)卷一、选择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 ,共 50 分,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吕氏春秋》一书中有“上田弃亩,下田弃畎。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等描述,并提出“欲尽地利,至劳也”等重要思想。其想阐明的基本观点是( )A.只要爱惜民力就能缓和阶级矛盾 B.与民休息才会调动农民积极性C.精耕细作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D.在生产劳动中要注意劳逸结合2.“化繁为简是图示法教学的一大特点。”下列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是( )A.分封制 B.个体农耕C.集体劳作 D.自然经济3.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细微地描写了贾府的洋货使用。第 40、59 回,凤姐用以包裹银箸、黛玉用以包裹匙箸的洋巾,宝玉的俄罗斯国出品的雀金裘氅衣。第 105 回,抄家时没收的洋灰皮洋呢、哔叽、姑绒、天鹅绒等呢料。材料反映了清朝中期( )A . 外 国 商 品 大 量 涌 入 中 国 B.官宦人家使用外国奢侈商品C.进入中国的商品主要是纺织品 D.外国商品丰富了中国民众的生活4.据《战国策·魏策三》载:“夫存韩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大时已。通韩之上党于共、莫,使道已通,因而关之,出入者赋之……共有其赋,足以富国。”这则史料反映出当时( )A.国家分裂、割据混战的状况 B.区域性商业交换的发展C.统治者加强对百姓的搜刮 D.韩魏等国以商立国的政策5.我国古代“重农”政策毋宁说是“集权主义”统治下一种“精明”的选择。集权国家的悲剧就在于明知“商”之不可抑,而不得不抑,“农”之必须重,而实难得其重。农、商在官僚体系过分介入的情况下,长期处于病态的生存状态。这一观点认为( )A.集权制度下商品经济难有发展 B.重农政策与集权统治密不可分C.抑商政策削弱了中央集权统治D.政局稳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6.下面是 16 世纪欧洲金银占有总量的变化情况表。这种状况导致了当时的欧洲项目黄金总量白银总量16 世纪初期55 万公斤700 万公斤16 世纪中期119 万公斤2140 万公斤A.金银价格上涨 B.生产下降C.物价下跌 D.物价上涨7.“15 世纪末以前,印第安人的历史是独立发展的。人口约有 1500 多万到 4000 多万,语言和方言达数千种之多,在美洲建立了许多古文化中心,创造了灿烂的印第安文明。然而这一切从1492 年开始改变了。”其言外之意是( )A.哥伦布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