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农”和城镇化战略问题一、背景材料1.2001 年 2 月 8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全文公布。《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将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产生重大影响。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把解决“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意图。2.国务院 2003 年 10 月 28 日在北京召开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对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支持,切实保护耕地,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3.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2003 年 12 月 25 日在北京闭幕。会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了胡锦涛同志关于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指示精神,系统总结 2003 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正确分析了当前形势,全面部署了 2004 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着重研究了促进农民增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深化农村改革等问题。二、知识拓展1、中国古代的土地问题⑴ 古代的土地制度主要有:① 井田制,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② 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③ 王莽实行王田制;④ 曹魏实行屯田制;⑤ 北魏、隋、唐实行均田制;⑥ 清实行更名田。⑵ 从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演变,以及封建社会不同土地制度的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而这种封建土地制度的长期存在,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⑶ 土地兼并是中国古代始终存在的现象,它造成社会生产萎缩、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地主加重人民的剥削等。有远见的统治前往往运用政治权力,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调整,一是确保国家控制一定数量土地.二是安定农民,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以恢复生产,巩固统冶。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消灭土地兼并,但常常会出现短暂的“治世”景象。 2.古代重农抑商政策 产生于战国时代,是历朝统治者的经济指导思想,其实质是保护封建地主经济。在封建社会初期,它保证了农业劳动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稳定对建统治秩序,巩固统治。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它阻碍了产品的流通,妨碍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到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压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违犯了经济发展规律,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