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二轮复习策略之一————习题的训练方法一、精选习题,注意类型1、高考试题,了解方向,规范解题例题 1:2002 年上海高考历史卷第 37 题(了解方向)观察和阅读下列材料,充分运用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逐一概要指出这些材料反映了上海外滩及其附近在 160 多年的不同时期中发生了什么变化(5 分)及其国内外背景(10 分),思考这一沧桑巨变对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何启示(3 分)。2001 年 5 月,中国政府向国际展览局申办“中国 2010 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场址设在近外滩的浦东沿黄浦江岸边。你能利用外滩及其附近的历史性象征,为世博会“贡献你的智慧,提出你的创意”,并说明理由吗?(3 分)请自定一个题目(2 分),阐述你对上述问题的回答。 材料一 开埠之前——“舳舻相接,帆樯栉 材料二 20 世纪初——坚船利炮庇护下的比”,这里已不再是渔村 冒险家乐园 材料三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欧风美雨中的万国建筑博览 材料四 浦东开发开放前——“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材料五 今天——璀璨夺目的东方明珠:两个世纪的对话例 2、2006 年广东高考(学习规范解题)26.(13 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代盛食器具) ----摘自《礼记》【材料二】凡进食之礼……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食:干饭类食品; 羹:有浓汁的食品)----摘自《礼记》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 ……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燕通宴)----摘自《周礼》【材料三】羹之有菜者用枝,其无菜者不用枝.(枝;筷子)----摘自《礼记》【材料四】考古发现的战国以前的餐叉据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人饮食生活的状况.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周人饮食生活的信息.(不得直译和摘抄原文)(13分)参考答案:本题要求考生从两个层次回答问题。第一层次信息:宴饮时,按身份(等级)分配食品;食具有筷子;食具有叉子;食品的摆放有一定的规定;食具的使用有一定的规矩;饮食行为有礼仪要求。(8 分)第二层次信息:饮食之礼起到加强宗教团结,沟通社会关系的作用;周代已经形成一定的饮食礼俗;饮食礼俗体现了等级有差,贵贱有序的思想。(5 分)2、典型题目,主干基础,重点掌握例 3.(共 25 分)思想意识是社会政治、经济等社会存在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变化又有其自身规律,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