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 讲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选择题1.某同学准备了一份研究性学习材料,其中包括如下关键词:“工业建设会”“一战”“纺织业”“青岛”。他最有可能研究的主题是( )A.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B.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C.民国初期的兴办实业潮D.国民政府时期的民族工业2.孙德常等人著的《天津近代经济史》中记载:“1909 年开设于芥园的北洋火柴公司,1919年扩充资本 30 万元,增设分厂于南开马场道,总的年产量达到 15 000 箱。原华昌火柴公司于 1917 年与北京的丹凤火柴公司合并,改名丹华。”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B.中国近代火柴工业发源于北京C.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一战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3.在中国近代史上,英国对华贸易的增长率从 1913 年的 11.4%下降到 1918 年的 8.5%;而日本对华贸易的增长率从 1913 年的 19.5%上升到 1918 年的 38%。这反映出( )A.民族工业初步发展B.英国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C.日本独占中国市场局面形成D.抵制日货运动取得重大成效4.(2016 课标Ⅱ)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5.1912—1922 年,中国纺织业中纱锭生产由 50 余万锭增到近 160 万锭,年均增长率为12.1%;布机生产由 2616 台增至 6675 台,年均增长率为 11%。纺织业由长江下游的上海等地向北向西发展,天津、青岛、武汉成为新的纺织业中心。这主要说明了( )A.纺织业中心向内地转移B.民族纺织工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C.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D.近代民族工业格局以轻工业为主体6.19 世纪末,民族资本家办厂时为筹集资金往往要付出高达 8%的利率。1912 年,在农商部登记的全国钱庄和典当业资本为 1.6 亿多元,而全国工业资本仅有 5500 万元。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民族工业生存日益艰难B.政府推动民族企业发展C.金融行业影响工业发展D.近代经济逐渐走向复苏7.下表展示了 1914—1920 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年代进口火柴(万罗)新厂数厂均资本额(万元)19142 383.58104.9219152 097.3493.3019162 062.0741.4219171 559.4385.4719181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