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县 2009 年高考二轮复习学案 编制人:沂源一中刘德勇课时 16:移风易俗话改革【考点分析】 了解不同时期涉及社会风俗习惯的改革,掌握历次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认识改革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成为学习和考查的重点。本考点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西方宗教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内容。【知识整合】 (一)商鞅变法:废旧制,立新规① 废除_______制,奖励军功,行县制;②废除_____,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③“燔诗书而明法令”;④ 禁父子兄弟同居;塞私门之请(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废除鲜卑旧制,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全方位吸收汉族先进文化① 经济上实行_______制和_________制 。② 政治上废除____,改行____,整顿吏治,制定___制和___制;政权机构的设置、____、____、___等,一律改行汉制。③ 习俗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探究 1】 “造始之教谓之风,习而行之谓之俗”,也就是说,“风”是指自上而下推行的教化;“俗”是指下层民间的传习教化;“风俗”是指积久而成,在一定地域和群体中重复出现的行为方式。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对民间风俗的控制、引导,竭力向其渗透正统思想的影响。请结合课本 73 页“移风易俗与改革”回答:1、为什么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对民间风俗的改革?2、“移风易俗”的改革有进步的,也有落后的。结合史实举例并分析健康的习俗改革的作用和意义。【问题探究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九年(公元 485 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 材料三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娃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用心 爱心 专心(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高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