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必修 2 必修 2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课标点击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初步认识理解元素周期律,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原子组成、结构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2、掌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3、掌握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了解周期表中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分区,掌握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信息搜索和网络学习的能力;情感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2、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3、通过分组进行采集信息资料、展示作品,相互交流、评价,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教学重点1、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探究能力的培养。 2、“位、构、性”的推导教学难点1、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2、周期表、周期律的应用教学方法元素周期律涉及的知识点有: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②元素周期律;③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1) 讨论探究:比较适用于知识点①,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属于抽象概念,而且中学阶段无法利用实验说明电子排布的规律,笔者认为该部分内容适合老师引导学生阅读、比较、讨论、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2) 试验探究法:第②部分内容值得试验探究,其原因是:元素周期律的知识正是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学生学习了金属元素 Na、Mg、Al、Fe、Cu 等的性质和非金属元素 Cl、S、N 等性质的知识后,有自己的知识基础,并有关于物质共性与个性的知识体验。有了这样的知识体验,就需要有一个规律加以升华,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用实践检验结论,用结论指导实践。(3) 合作交流:适合第③部分内容,有了第一节和本节的前两部分的知识基础,加上本部分内容的相关材料广泛,易于获得,适合学生查阅资料,交流,协作,讨论。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我们知道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序依据是什么呀?原子序数和组成原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那么就像我们全班 46 位同学排座位一样,很多原子的核外都有许多电子,这些电子是不是也有自己的“座位”呢?我们今天就给原子核外电子排一排“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