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第二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 3~4 节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二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第四节 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二.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的内容和原因;百团大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的原因;中国共产党为克服困难,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教学内容]1938 年,日本占领武汉、广州,标志相持阶段的到来。相持阶段,日本调整侵华方针,重点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对国民党则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此后,国民党内外政策也发生变化。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一. 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一)转变的原因1. 日本帝国主义的诱降政策。2. 中共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的迅速壮大。3. 国民党反共反人民的反动本质。(二)转变的标志:1939 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标志着国民政府自抗战以来在政策上的重要转变。蒋介石集团把政策的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国民党开始执行一条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路线。抗战相持阶段蒋介石集团的政治态度出现两面性的原因:蒋介石集团在抗战相持阶段到来后,其政治态度具有既想投降,又不放弃抗日;既要反共,又不敢与中共彻底决裂的两面性。两面性政治态度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原因:从外因方面看,在日本帝国主义诱降政策的影响下,国民党的抗战决心发生动摇,反共的倾向日益增长。但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方针没有改变,加之国际反法西斯国家不希望国共合作破裂,因而国民党又不敢放弃抗日政策。从内因方面看,国民党代表了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的利益,反共、反人民是它的本质所决定的;但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的壮大和发展,他们抵御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从而大大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军事压力。同时全国人民坚决要求国共联合抗日,因而国民党不敢放弃统一战线。国民政府在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迫于国内外压力,同时日本的侵华又从根本上威胁到反动统治,接受了中共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主张,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应当说,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抗战是积极的,对抗战转入相持阶段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随着形势的用心 爱心 专心变化,国民政府的抗战态度发生了重大改变。(三)政策反动的表现1. 对日本:消极抗日,把国民政府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