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 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2018·黄石高三阶段性检测)1890 年代,《申报》刊文:“一衣服也,绸缎续罗非不华美,而偏欲以重价购洋绸。一饮撰也,山珍海味非不鲜肥,而必欲以番菜为适口。甚且衣袜、眼镜、手巾、胰脂,大凡来自外洋者,无不以为珍贵。”这表明当时( )A.中西习俗融合成为社会时尚B.大众传媒支持社会时尚进步C.西方生活方式成为都市主流D.时尚性消费中洋货风气盛行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衣袜、眼镜、手巾、胰脂,大凡来自外洋者,无不以为珍贵”,表明当时时尚性消费中洋货风气盛行。故答案为 D 项。材料没有反映“中西习俗融合”,排除 A 项;材料没有反映大众传媒的作用,排除 B 项;“成为都市主流”说法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 C 项。答案:D2.(2018·吉林高三期中)1916 年,北京中国银行最先使用女子司账,一时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1918 年 4 月,上海曹某的理发店首次雇佣了二三十名女理发师。进入 20 世纪 20 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B.政府提倡妇女解放C.资产阶级政治运动推动D.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近代妇女职业、地位的变化主要原因是近代经济的发展,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均不是主要原因,应排除。答案:A3.(2018·石家庄高三期末)中华民国建立时,孙中山曾通电全国使用公历。但在整个民国时期,改换公历因与民众的传统文化习惯相悖,引起民间诸多反对。由此可见( )A.政府构建政治权威的努力受挫B.全盘西化在中国是行不通的C.传统文化因素制约新制度的构建D.民主共和观念缺乏群众基础解析:改换公历受到民众反对,主要是新的历法与民众传统的习惯不符,说明新制度建设受到传统文化阻碍,故 C 正确;A 中政治权威不符合材料主旨;公历并不是全盘西化表现,故 B 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习俗,不是思想,故 D 错误。答案:C4.(2018·三亚高三统考)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中国处于社会变革的时期,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奔走呼号。1892 年,温州豪士宋恕力倡改良,指出是否是变法者“必自易西服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变法图强成为全体国民共同要求B.服饰能够彰显人们的政治态度C.甲午战败激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