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 27 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2018·洛阳高三段考)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这主要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中国古代文化向多元化的格局发展B.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获得迅速发展C.道家思想实现宗教化以后才被认可D.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相互吸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并不是单一不变的,而是呈现出多元化,故 A 正确;B 时间是东汉时期;C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D 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主旨。答案:A2.(2018·沧州高三质监)朱熹向宋孝宗提出了“恤民”“省赋”的主张。他说:“臣尝闻天下国家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实在省赋,省赋之实在治军。”朱熹意在说明 ( )A.仁义王道与依法治国相结合B.改善民生与治理军政相辅相成C.民本思想以轻徭薄赋为根本D.无为而治的观念利于国家统治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朱熹这段话的核心是体恤百姓、关注民生,主要做法是减轻赋税和降低军费开支,B 项正确。A 项中的“依法治国”与题干中“恤民”“省赋”的主张不符,排除。C 项说法是对题干信息的片面反映,但没有涉及题干“省赋”的主张,排除。 D项中的“无为而治的观念”与题干中“恤民”“省赋”的主张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B。答案:B3.(2018·运城高三摸底)(陆九渊的弟子傅子渊、陈正己之间的一段对话)陈问:“陆先生教人何先?”对曰:“辩志(志:意识动机)”正己复问曰:“何辩?”对曰:“义利之辩。”陆九渊闻此对话,说:“若子渊之对,可谓切要。”可见,陆九渊强调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 D.天人感应解析:材料考查的是陆九渊的心学,“意识动机”等字眼表明材料强调的是“发明本心”,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格物致知”是朱熹的主张,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主张,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天人感应”是董仲舒的观点,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答案:B4.(2018·淮北高三期末)明朝中后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