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策主题1.(2015·北京海淀高三第二学期适应性练习·37)(36 分)国家权力的分布与政策的实施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6 世纪以前和 10 世纪以后的政治体制和官僚形态存在着重大区别。南北朝以前,贵族集团对政治具有强大影响,官吏的任命基本以门第为标准,地方佐官由长官辟举,中央与地方在具体政务运作的层面上并未完全联结为一个整体。而到北宋时期,各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贵族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对帝国政治运作的影响力基本消退,就连此前皇室内部影响皇权运作的宗室、外戚、后宫、亲王甚至皇太子等力量,也基本从政治上淡出。官吏全部由中央政府按才学标准和官职资历加以任命。中央与地方在各方面具有政务的运作中走向一体化,皇帝本人也走到了处理国家政务的前台,“朝廷(皇帝与宰执为首)—州县—百姓”架构下的国家形态基本成型。 ——刘后滨《政治制度史视野下的唐宋变革》 (1)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说明 6 世纪以前和 10 世纪以后中国政治体制和官僚形态的变化及成因。(8 分) 材料二 20 世纪 30、40 年代,许多学者主张在中国实行统制经济。经济学家马寅初 1935 年在《中国经济改造》一书中认为统制经济源于苏联的计划经济,由于当时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经济遭遇到严重的危机,世人“一闻苏俄计划经济之成绩,安得不靡然风起,视为宝典”。马寅初还认为:面对西方国家的倾销政策,中国保护幼稚工业,除保护税外,用统制的办法,发展国内工业与之相抗,亦为今日国际经济竞争之武器;贫弱之国,除统制之外,殊无法抵抗其潮流也。 但到 1940 年,马寅初就对统制经济提出批评,将锐利的笔锋指向打着“经济统制”旗号的官僚资本:吾人以千数百万同胞之死伤,数百万财产之损失,希冀获得胜利以求民族之快快复兴,决不愿以如是巨大之牺牲来交换几个大财神,将吾人经济命脉操在手中。 ——摘编自钟祥财《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统制经济思潮》 (2)依据材料,说明 20 世纪 30、40 年代马寅初对统制经济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其观点前后不同的原因。(12 分) 材料三 “重商主义”是西欧 15~18 世纪的经济思想。重商主义者借助国家的力量推行自己的政策主张,工商业阶层希望得到国家的有力保护。在整个重商主义时代,国家干预被强烈要求“保护贸易并粉碎阻挡商业扩张的种种中世纪羁绊”。 18 世纪末,亚当·斯密对重商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