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儿科学重点疾病有新生儿黄疸、佝偻病,过敏性紫癜,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鹅口疮,小儿腹泻、病毒性心肌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缺铁性贫血,病毒性脑炎,积滞,厌食,疳证,急惊风。题型:名词解释,单选,填空,简答,案例分析。中医占70,西医占 30. 第一章绪论1.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期( 远古至南北朝) 、形成期 (隋朝至宋朝) 、发展期( 元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新时期(新中国成立后)。 {如果只有三个空,填前三者。} 2. 最早明确记载“小儿医”的是战国时期的扁鹊 。3. 西汉名医淳于意《诊籍 》为我国最早见于文献的儿科病案。4. 《颅囟经 》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儿科专著,提出了小儿为“纯阳之体”。5. 儿科理论体系的标志: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钱乙的主要贡献:1)归纳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2)重视儿科四诊,尤重望诊,总结出“面上证” 、“目内证”;3)建立了儿科五脏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4)提出五脏补虚泻实纲领,尤重视温脾胃;5)方药运用,适应儿科特点。6. 北宋时期, 治疗天花、 麻疹分为两派: 寒凉派、 温补派。 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擅用寒凉法。 陈文中 《小儿痘疹方论》 ,为痘疹用温补学派的创始人。7. 元· 曾世荣——首倡惊风四证八候。8. 明· 万全系统提出了“育婴四法”,提出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肾常虚的“三有余、四不足”的观点。8. 明· 陈复正《幼幼集成》将虎口脉纹辨证概括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风轻、气重、命危” 。9. 清· 吴瑭《温病条辩· 解儿难》认为小儿体质是“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建立了“小儿稚阴稚阳”的学说。第二章儿科学基础第一节年龄分期和生长发育1 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出生为止,共40 周。2 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28 天的时期。 围生期 :又称围产期,是指胎龄满28 周到生后7 天,这一时期包括了胎儿晚期、分娩过程、新生儿早期,是小儿经历巨大变化、生命遭受最大危险的时期。3 婴儿期:自出生到1 周岁之前为婴儿期。 (生长发育特别迅速,提倡母乳喂养)4 幼儿期:自1 岁至满 3 周岁之前为幼儿期。5 学龄前期:自3 周岁至 6~7 岁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6 学龄期: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