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中促进作文教学宜城市朱市一中 王世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 “习作是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他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长期以来,在实际工作中,人们总是把学生习作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学生语文素养优劣的重要尺度,也把它作为衡量一个语文教师是否出色的重要方面。于是,大凡语文教师,特别是高年级语文教师都不约而同地将语文教学中的习作教学、训练作为重中之重,为之付出,为之流汗,为之呕心沥血。然而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学生对作文心怀畏惧,习作兴趣不高自然首当其冲。其二内容空洞,缺少真情实感,即便说真话、抒真情,但往往是苦闷、孤寂、失落、迷惘等消极情感的渲泄,其三语言重复啰嗦,缺乏生动性。针对以上种种,我觉得合理的利用古诗词是解决以上困难的最好途径。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漪说:“优秀的诗词像种子一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们破土而出后,和芳香的空气融合,长久地弥漫大地。今天,我们学习古诗词,诵读古诗词,咀嚼、体会、感悟,心驰神往,仍然能徜徉在美妙的意境之中,嗅到它们散发出来的芳香。”古诗文对于学生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文化素养的形成、语文能力的培养等诸多方面,起着无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新教材就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且在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代诗歌的教学中,更能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1、以诗情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著名作家冯骥才说:“古诗词能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让人在现实生活中创造诗意。”“诗词能使人的精神境界变得精致起来。”那些千古传诵的诗文佳作,所蕴含的古代诗人、作家的情感体验,往往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性,我们用心灵去接近它、去解读它,就会发现古人与今人之间,并不存在时代的隔阂,我们的性情,原来是如此的息息相通和亲密无间。中秋之夜,仰望苍穹,一轮明月洒下幽幽的清辉,洒在向往美好和团圆的炎黄子孙的心上。这轮明月,可还是那秦时的明月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着相思泪”,古人的诗句同样表达了今人对故土的思念和依恋。一首朴素得如同清茶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它真挚的感情全从肺腑中流出,即使从未有过远离亲人、作客他乡的生活经历的人,也不能不为之动情,不能不为之从内心升起对母爱的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