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学年初二(上)语文·文言文 C4(教师稿)24、大道之行也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解释;2、了解孔子的“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激发学生追求理想的精神。3、向学生传播“天下为公”的意识。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解释,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教学难点:了解孔子的“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阅读资料1、 了解作者和作品。《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又是一部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是孔子以后战国至秦汉之间儒家的作品,全书保存了先秦时代的重要史料其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四书:《论语》《大学》《孟子》《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2、写作背景。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昔者仲尼与于蜡(zhà)宾,事毕,出游于观(读 guān)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 “君子何叹?”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从前,孔子参加鲁国的蜡祭。祭祀结束后,他出来在宗庙门外的楼台上游览,不觉感慨长叹。孔子的感叹,大概是感叹鲁国的现状。言偃在他身边问道: “老师为什么叹息?”孔子回答说:“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我孔丘都没有赶上,我对它们心向往之。 ”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3、给加横线字注音。选贤与能( jǔ ) 讲信修睦( mù ) 矜寡孤独( guān ) 男有分( fèn ) 货恶其弃于地也( wù ) 4、朗读课文。二、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读准节奏、停顿,粗知文章大意。(范读、自由读、齐读)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大道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行(施行)也,天下为(是)公,选贤(品德高尚的人,形容词作名词)与(通“举”,选举、选拔)能(能干的人,形容词作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