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解码学校教育有感 黄河路小学 李彬 暑假里有幸聆听了北大附中河南分校外国语小学王国平校长做的专题报告,收货颇丰,王校长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提高的过程。这种过程的飞跃是以学生的学习方式变革做前提的。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以教室、课堂、课本做中心,注重学生单纯的接受,新课程改革力图建立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多元化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思考。 通过听王校长的报告,我认为,要先从“还”字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以往得到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不是在听老师讲,就是在听老师和其他同学的一问一大,这种被动的学习局面大大降低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减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新的教学方式首先是让学生把内在的能量释放出来,让他们在课堂上“活”起来,从原来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如何让学生发挥能量自主学习呢?那就应该像王校长所说所讲那样,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在课堂这一大舞台上充分发挥自我、展现自我。许多专家的报告中都在反复倡导,把学生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利用时间,自学,反馈,再自学,再反馈。这种过程无疑让学生发挥了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想怎么学就怎么学。但同样问题又显露了出来了,学生活起来了课堂纪律松懈了怎么办?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学习的时间长短不同,教学进度完不成怎么办?学生自由发挥了,各种问题意见教师怎么办?由于学生个体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主动投入学习的程度不同,学生之间出现的差异如果更大怎么办?这些“怎么办”的产生无疑给教师们的教学工作带来更大的难度。因此这就要要求教师努力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知道者、学生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要做好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学生动起来了,绝对不是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教师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水平上做只有也应该有教师来完成的更高水平的“动”。通过教师这一层面的动,形成了新得,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新性质。 诚然,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挥,让一个个鲜活的信息动起来,从而推进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决不是学生的主动活动就能自发推进教学过程,没有教师这个“重组者”角色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