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课中电教手段的使用 房县门古寺中心小学 田宝贵小学自然教学中如何运用电教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呢? 一、灵活运用,个别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的是在性别、年龄、智商、个性、知识、能力、气质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的复杂的教学群体。因此,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别指导,逐步深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中,我发现有位爱玩而不专注的男同学,尽管成绩不突出,但他爱看书,好奇好胜,上科学课总发问些奇特问题:“太阳为什么总是东升西落?”“人为什么不能象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等等。为了满足他的 这种求知欲望,我便灵活机动地采用录像教学,播放了《宇宙太空》和《动物趣闻》的有关片断,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将抽象的知识道理寓于生动的形象之中,在较短的时间里,把他带到古今中外海阔天高的知识海洋里,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使其能主动地去探索大自然中的奥秘,去体味探索成功的乐趣。 二、恰当运用,分类教学 教学中,面对部分学生的难以解决的共性问题,教师如恰当地运用电教实验指导分类教学,则效果显著。 小学自然教材中《植物的种子》一课,教材重点是掌握种子的基本构造──都具有胚根和胚芽。难点是指导学生认识胚根发育成植物的根系,胚芽发育成植物的茎叶。根据过去教学中的经验:单一的实验教学,大多数学生对该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难以掌握。于是便采取了实验与幻灯有机结合的方式,设计了一张种子的构造──胚根、胚芽活动的抽拉片(右边是植物的幼苗)和一张解剖观察各种不同种子胚根和胚芽的复合片。 实验:先让学生解剖浸泡膨胀了的菜豆种子,要求他们从外到里观察菜豆种子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然后 ,找一名学生汇报所观察到的每一个部分:(1)最外层的皮──种皮:(2)豆瓣边上小芽──胚根;(3)胚根上部小叶状部分──胚芽;(4)内部两片叶片──子叶。最后,学生自己总结出种子由种皮、子叶、胚根、胚芽四部分构成的。 接着,教师提出问题:“把这粒种子种到土壤里,过几天就会长出一棵幼苗。请看灯片,说一说这棵幼苗 的根、茎、叶分别是由种子的哪部分发育的?”先让学生自己充分发表意见后,老师再演示:抽拉灯片的胚根 、胚芽部分,引起了学生的观察兴趣,看到了灯片上胚根用线指向幼苗的根部,胚芽用线指向幼苗的茎叶。这样,问题便迎刃而解了。然后,出示花生、大豆、蚕豆等种子的复合片,揭出上片,露出剖面,请学生指出每 粒种子的胚根、胚芽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