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理化生科目中的渗透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中居于主导与核心地位。理化生学科教学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依传统的思路来设想,在文科教学中进行德育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像物理、化学、生物这样的理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似乎是一件与教学相冲突的事。理化生教学中能否渗透德育以及如何进行德育一直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我认为在理化生学科中照样可以进行德育教学。具体如下:第一、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 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物理课、化学课、生物课,老师做了大 量的准备,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上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 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起到积极的影响。 第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物理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核能一节教学中,可引述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教授不图荣华、不畏艰辛、矢志不移回国,报效祖国的故事。在分子原子结构的教学中,可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奖时的情景,他坚持用汉语演讲,中华之声响彻大厅,结束了从 1901 年到 1976 年 长时间在受奖大厅没有汉语的历史。在化学教材中,中国化工之父 侯德榜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 8 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报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变,天津沦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时,侯得榜态度坚决,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了川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摸索和实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丹麦著名科学家玻尔在二站时期被迫离开德国占领的祖国。为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把诺贝尔金制奖章溶于王水中隐藏起来。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而那瓶溶有奖章的王水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造诺贝尔奖章。重新铸造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了玻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