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学在语文课中的应用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还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课堂教学教师的情感是教学艺术范畴的重要内容,探讨这个问题,对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语文课堂教学教师的情感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的情感是有别于一般情感的高尚职业情感。一方面,它必须附着于它所认识改造的对象——学生,另一方面,它必须依傍于教学材料美的形式和内容。其情感投入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教师通过教材发放的情感将沉淀为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美好情感二、教师情感投入的要点我们可以毫不夸饰地说,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就是教学的生命。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感,同时准确地把握了作品的情感基调,并善于把作家(通过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渗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才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吸引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享受中积极热情地投入学习。(一)提高道德认识,形成高尚情感良好的情感品质必然注入道德的力量。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成功地进行情感教育,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建立起道德信念,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感。(二)挖掘情感因素,制定情感目标语文教学具有进行情感教育的“先天性”优势,它主要体现在课文本身。我们在备课中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并依据其情感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情感教育目标。综观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确系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男女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愤慨、天地动容的悲壮、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这里有开怀的笑、号啕的哭、会心的喜悦、无名的烦愁……所有这一切,构成了课文多姿多彩的主题。挖掘作品的情感因素,首先要认准作者在作品中的这种特定情感取向。(三)把握情感结构,自然引发情感无论哪一篇文章,我们均可无一例外地分析出其情感结构。情感结构不同于思路。思路从作品中外显,情感在作品中内隐,二者相辅相成,使文章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反映了作者创作时的整体心理结构。以《故乡》为例,作者行文的思路是十分明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