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历史教学价值 探寻课堂教学本质——关于“一节好的历史课”的思考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 夏辉辉(本文经修改发表于《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3 年 11 期)怎样的一节历史课才是好课?这个话题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翻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历史教学问题》杂志上展开的关于“上好一堂中学历史课的标准是什么?”的大讨论1[1],一些思想对今天仍有启发,现在读来依然觉得弥足珍贵。三十年来我国教育有了长足发展,全国新课程改革推行已有十年,许多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来思考“一节好的历史课”的评价标准,我们有必要对相关的背景进行梳理。梳理一:为什么而教的问题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立足于当下基础上的,以具体的教学活动为依托,指向于未来时空的一种结果2[2],这种未来的指向性即人才的培养方向。新课程改革确立了以布鲁姆目标分类学为基础的三维目标体系,取代以前的“双基目标”“三项任务”,它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人的完整性,使得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有学者提出,三维目标的内在统一性都指向人的发展,并由此整合了“三棱锥模型”(如图)3[3]。我们在思考“一节好的历史课”的评价标准时,应该考虑到历史教育目的、历史课程目标与历史教学目标的变化,尤其是指向“人的发展”的课程三维目标为课堂教学评价提供了很好的评价指向。梳理二:教什么的问题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历史学科基本不存在“教什么”的问题,因为那时的教师就是教学大纲的执行者,“教师应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学生掌握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所规定的内容”4[4]。而今天站在课程的高度,历史教师要思考“教什么”,1[1]“上好一堂中学历史课的标准是什么?”大讨论见于《历史教学问题》1982 年第 4 期至 1983 年第 5 期2[2]裴娣娜:《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年 8 月,98 页。3[3]余文森:《三维目标是三种目标吗?》,转引自张向阳《历史教学论》,长春出版社,2012 年 1 月,174 页。4[4]杨君:《“上好一堂中学历史课的标准是什么?”专题讨论来稿摘编》,《历史教学问题》,1983 年第 4 期。即用什么样的课程资源来培养学生,新时代课程内容发生了变化,这是一个具有选择性的问题,与育人目标直接相关。三十年发展的不只是社会经济,更有人的意识的觉醒,经过十年新课程理念的熏陶,更多的历史教师已经立足历史课堂研究历史教育,不仅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课程的开发者与研究者,这应该成为当下历史教师思考课堂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