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行为区分问题 中小学生的行为问题多样且复杂,有心理问题,有品德问题,有学生的发展阶段性问题,但在具体的处理过程当中,一些教师却因缺乏一定的行为问题的区分意识和区分知识,而影响了教育行为的正常推进。本文就试图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之上,探讨行之有效的区分标准,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正确区分中小学生的行为问题,进而对症下药,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一、为什么要区分学生的行为问题 教师在学生身上发现的问题,既可能是心理问题,也可能是品德问题,还可能是学生的发展阶段性问题。认识学生的行为问题本质,分清学生的行为问题类型,有助于教师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进而更好地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成长;否则,不但教师空费力气,甚至还会对学生的长远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二、如何区分学生的行为问题 行为问题的区分虽然重要,但在现实的操作中却经常遇到困难,这里我们尝试提出一些初步的标准,希望引发进一步的探讨。 1.品德不良行为求取实际利益 品德不良行为有明显的利益动机,这类行为不仅一般地违背公共行为标准,而且存在利己目的。心理健康问题所引发的偷窃固然也违背公共行为标准,但偷窃者并没有明显的利益动机,他偷来的东西并不是为了自己使用或当作商品交换,可以说是无目的、无动机的。 同是偷窃行为,品德不良的偷窃是以获利为目的的,出于这一目的,只要可能,偷窃者总是会偷最值钱的东西。对比来看,有心理疾患的偷窃癖却并不在意偷到的东西如何值钱。他所追求的只是心理满足,在偷窃行为过程中有释放感和满足感。 此外,有一类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行为对别人根本无害,受到伤害的倒是行为者本人,如一个具有洁癖强迫症倾向的学生,不断地洗涤,既浪费了时间、洗坏了皮肤,洗涤短暂的满足还导致了更强的焦虑。 2. 心理问题行为具有强迫性 一种行为,几个同学聚会,玩得高兴了,到了午夜也不睡觉,在宿舍里大呼小叫,吵得满楼道其他宿舍的学生都无法入睡,这是缺少公德的行为。另一种行为,某些人每天夜里不出来在楼道走几圈,就无法回到床上入睡,这个人的古怪行为很难自控,是由“偏执、强迫”特征的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 通常,偷窃是品德不良行为,出于获利的目的,偷窃者自己只要愿意,就可以不去偷窃。偷窃癖患者则相反,他知道不应该去偷,但却无法控制内心想偷的顽固的冲动。这种偷窃冲动有一定的周期,当冲动的紧张度升到一定程度,偷窃行动即带来满足。偷完之后会后悔,却又重复去做。 心理问题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