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工业发展历程总结 从 1962 年开始,襄阳进行了特色突出的三线建设,国家先后在襄阳地区兴建军工企事业单位数十家。“七五”至“十五”计划期间,襄阳市利用国家对三线军工企业实施调整搬迁之际,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推进军工企业调迁和战略转移:军转民、军民结合。至 2002 年,XX 县区聚集了 20 多家军工企事业单位,全市初步形成了航空航天、光学材料、汽车配件、纺织服装、机械装备制造、新药特药、精细化工产品制造等产业雏形。 从 1975 年到 1982 年,襄阳市共引进各类科技人才和技术骨干 2000 多人,使襄阳市工业告别了作坊模式,迈开了现代工业的步伐。其中,轻纺、化工、机械、电子、建材,异军突起,整个工业在今后长达 10 年的历史空间保持了在全国领先的地位。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后,襄阳已经形成了机械、电子、一轻、二轻、纺织、化工、建材、医药、冶金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也就是从那时起,襄阳被称作为全国“工业明星城市”。 1983 年 9 月,一个缔造襄阳汽车工业生命的历史时刻,二汽铸造三厂在襄樊城北油坊岗开工建设。1984 年 10 月,二汽襄樊基地开工建设。很快,二汽铸造三厂、柴油发动机厂、轿车装试厂、动力厂相继竣工投产。“七五”“八五”期间,围绕东风,襄阳市先后配套、新建汽车及零部件企业 175 家,涉及16 个行业。东风企业在襄阳的发展,为襄阳工业乃至全市经济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汽车产业由此成为 XX 市第一支柱产业。 1989 年 12 月,历时 3 年的襄樊机场正式投入运营,襄阳市民用航空事业实现零的突破。1992 年 2 月,市委、市政府批准建立襄樊高新技术园,随后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同年,襄阳设立汽车产业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8 年 4 月 20 日,XX 省第一家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工业园区——湖北深圳工业园区在襄阳正式破土动工。随后,台商工业园、余家湖工业园、航空航天产业园、节能产业园等一系列园区及工业项目相继建设,为襄阳市经济迅猛发展提供了强第 1 页 共 17 页力支撑。 今天的襄阳已成为一座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目前已形成以汽车、高新技术和纺织等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襄阳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我国汽车工业、军工企业的聚集地和鄂、豫、渝、陕毗邻地区技术、智力最密集地区。 未来五到十年,襄阳将构建以中心 XX 县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核、汉十沿线技术密集产业带和汉江沿岸高效生态产业带,“一核两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