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高效课堂导学案的认识 编写导学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之一。导学案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着课堂效益的高低。结合学习和自己的实践经验,谈几点对导学案的认识。 一. 导学案出发点在于服务于学生的课堂学习 传统教案的出发点是为了方便教师课堂教学的开展,教师依靠备好的教案开展预设好的各项课堂教学活动,教案提示了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程序环节。这一点,从名称上也可以感受到:“教案”即教学方案,立足点在教师。导学案的出发点是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服务,立足于如何依据学情组织指导学生课堂的学习活动。“导学案”顾名思义,就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思路决定出路”,起点不同,同样是教学预案,但教案和导学案的性质不同了,重点也从如何教转向如何学。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学习体验和感受也成为评价课堂是否高效的主要指标。 二.导学案侧重点在于组织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传统的教案侧重于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节程序,甚至有些教案只反映教学任务和主要内容,看不出教师准备运用那些方式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很多教师在编写教案时也大多是将主要精力放在教材和教学环节的设计方面而轻视对学情的了解分析和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学习的具体方式方法。导学案则侧重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先学学什么怎么学?课堂上如何充分地了解学生先学的情况?如何针对学情有的放矢地组织指导学生开展高效率的学习活动?如何检验学生当堂学习的成效?是导学案的侧重和关注点。 三.导学案的终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导学案编制目的更体现的是要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所以,更多的是学习过程的关注和学生在此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人格、能力生成及提高等。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形成学习能力,在学习中成长,在学习中享受求知的快乐、感受生命的愉悦(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传统教案的终极目标则侧重于要教会什么、使学生学会哪些,虽然也在说能力培养和提高,但在课堂程序和模式设计中大都难免以教为主、以学定教。回顾前几十年中国教育,尤其是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中小学所教之内容和结果:学习的尖子生有几多成为了专家学者?学校所教所学的死知识和培养的应试能力,走入社会后有几多能用?反而是当初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能力使人受益终生。对于绝大多数不同人来说,什么 ABC,什么解方程,什么化学方程式等等,一出校门就变成了陌生、遥远的回忆,一提起就头痛不已,因为他不需要。而对于需要的人,只要有基础,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