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报》专栏 09 会玩,很重要 曹非这个学期的心理课,我把学生们编成了若干个小组,每次上课都会安排一些需要小组合作的项目,让学生们通过协作共同完成任务。由于每次活动都要求尽力而为,而不是一定要达到什么目标,所以学生们也不感觉有很大的压力,大家仿佛是在参加某种“游戏”,大都表现得十分热情。虽然这样设计活动的初衷是为了锻炼学生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分工协作能力,但是随着课程的推进,却出现了一个意外的“副产品”。这个“意外”其实就是我在课堂中发现的一个问题:几乎是在每个班的每个小组中,都会有一两个似乎不太合群的学生被明显地暴露了出来。这些学生平时在一个大的班集体环境中还不容易被看出来有什么人际交往能力上的问题,但是当他们的活动范围被缩小并且圈定在一个 7、8 人的小组中时,他们在融入集体和与人交流方面的短板便被充分的暴露出来了。通常的表现是,当小组的同学正在围绕需要完成的任务热烈讨论的时候,这些学生要么坐在讨论圈子的边缘一言不发,要么自顾自地拿起一本书心不在焉地在一旁翻看,小组热烈的气氛不能打动他们,他们也似乎不想和眼前的事情发生什么联系。给我的感觉是,他们觉得这样的环境十分不适合自己,只想快一点回答教室里属于自己的那张课桌前(我们是在活动室上课),只有在那里,他们才感到安全。看到这样的学生,我总是从内心深处泛起一丝惆怅:这些孩子,怎么连“玩”都不会了……近几年来,我发现在学校中像这样丧失了“玩的能力”的学生是越来越多了。儿童家庭教育专家于凡老师在其编著的《父母最伤孩子的 10 句话》一书中讲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宁宁是一名初二学生,平时很听话,学习成绩也很好,妈妈一直比较满意。唯一一点遗憾是她感到宁宁似乎不善和人交往,也没有什么朋友。一天,宁宁突然向妈妈提出了不想上学了。原来,由于妈妈从小只关心他的学习,很少让他去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导致他除了学习拔尖之外,其它的方面一无所长。上课时宁宁还能找到一些表现的机会,可是一到下课,同学们都去玩去了,而他什么也不会,就只能一个人在操场上漫无目的地乱走。宁宁觉得这种情况让他十分难受,就不想再去上学了。妈妈知道了这种情况后,对自己的教育方式进行了反思。她先是去给宁宁报了一个乒乓球班,让宁宁每天放学后先去学一个小时的乒乓球,再回家写作业。这样经过半个月的训练,宁宁掌握了打乒乓球的基本要领,球技有了很大提高,慢慢地就能跟同学们玩到一起去了,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