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应对职业倦怠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应激情境的不断加剧,应激成为引起职业倦怠的首要因素。“应激”源于物理学术语,它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一般指机体对内外环境中各种刺激的非特异性的反应。适度的应激是维持正常身心功能的必要条件,但是强烈的应激或持久的慢性应激会打破人体的平衡状态,导致倦怠及身心疾病。教师是多应激的职业,教学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应激情境,所以教师尤其容易出现职业倦怠。 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可以分为外在环境因素和内在心理因素。外部环境的改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复杂而且难以控制的。作为教师,较为现实的就是改变自己的认知。从教师自身来看,应对职业倦怠的策略有以下几点:第一,关注工作的兴奋点。对于出现职业倦怠,许多教师所持的观点是,教师这一职业太枯燥,每天总是从事着相同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难免不倦怠。这种观点看似合理,但是仔细推敲一下,却存在问题。尽管教师每天从事的都是教育教学工作,然而教育教学本身是极具创造性和艺术性的,不仅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动态的,而且所面对的学生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在这充满活力的教学环境中,每一天都不可能是单一重复的。因此,教师应该善于发现新的兴奋点,以此来刺激自己的精神、唤起自己的情趣和热情。第二,提高学习意识,充实自己。不少教师出现倦怠心理,是由于不适应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及学生发展的新特点,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很好地接受并适应社会的变化。因此,通过学习来更新教师自己内在固有的认知结构,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适应是当务之急,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第三,增强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对自己工作是否有效的一种主观体验,能够对自己的努力结果产生积极正面的感受,是使自己不断受到鼓舞、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的重要基础。第四,克服不合理信念。不合理信念对于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明显的消极影响。如果头脑中的不合理信念太多,就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适应不良。教师通常都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对于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做事认真,这些都是优点。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具有这些人格特征的人容易出现不合理信念。第五,丰富文化生活。丰富的文化生活可以极大地改善一个人的心态、调节一个人的情绪。无论工作多么忙,都应该善于忙里偷闲,参与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在多彩的生活中增强自己的生活乐趣。生活的情趣可以对职业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第六,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