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提问教学与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摘要】课堂提问教学的最大的优点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设计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主体需求和现状,加强学生的主体活动。 【关键词】课堂提问;学生;主体性 中国的语文教育史上,课堂一直是属于教师一人的“领地”。教师在这块“领地”里主宰一切。自由发挥;而学生只能唯师命是从,主体性作用受到了严重的抑制。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这一弊端,八十年代以来相继涌现出了众多的改良主张,其目的几乎都是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其中,课堂提问教学为众多的教师所接受。这种教学方法的介入,有力地将人们从传统教学模式的困境中解放出来。课堂提问教学最大的优点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信息单向交流,形成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思考。并作出回答的信息双向交流,那么,语文课堂提问如何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特点,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人手: 一、了解学生的主体需求 了解学生的主体需求,是教师在提问时做到有的放矢、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关键。只有了解了学生的主体需求,才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首先,提问要有目的。在设计问题前,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针对学生的语文课学习目的以及学生总体特点,提问的目的应放在培养学生的五种能力上。即:学生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分析、概括、综合的能力,交字运用能力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其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还必须要求教师主动寻找与学生的思维切合点。这不仅要视课堂的种种具体情况(如当时的课堂气氛、学生学习情绪等),还应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层次,并在思维方式和层次上求得一致。这是一个隐性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建立在长期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的。教师要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从学生的一举一动中发现学生的特点和欠缺,找到提问的思维切接点。一旦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切中此点,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主动且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再次.对答问时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和回答有充分的估计和了解,并事先想好应对的措施一般来说,在课堂提问中,学生不外乎会出现几种情形:或一声不吭,或答非所问或基本正确,但与预想的答案还有一定的距离。对此,教师都应有相应的心理准备和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