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贵文章读后感 武药小学熊晓萍 有幸拜读了李希贵先生编著的《36 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刚借到这本书时,内心也并没有多少想读的欲望,只是被书的标题所吸引,早就从文献上看到中国教育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创造力,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学生的创造能力非常强,尤其是美国,据统计,从 1979 年到 1999 年的 20 年间,美国共培育了 43 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产生了 197 位知识型亿万富翁。近几年来,从美国走出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更是比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还要多得多。仅 2003 年产生的 11 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就占了半数左右。科技含量如此高的诺贝尔奖,在我们‘望洋兴叹'的时候,美国为何就如此‘霸道'了。难道他们在垄断经济的同时,也垄断了思维,垄断了发明创造吗。他们是通过怎样的教育方式,让美国人变得如此有才能。 带着这些疑问,我好奇地开始了我的阅读之旅。浏览本书目录,一个个新颖的标题映入我的眼帘:‘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吗。'‘家常饭'与‘法国大餐'、为什么要让学生都在课间挤厕所、美国的教师怎样布置作业、美国人也会耍心眼、中国式的无所谓、主人意识:从棒球场到教室……这么多新鲜的名词,我的内心充满了好奇。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吗。'这个问题还用回答吗。在国内,这个耳熟能详的句子,已经在校园里响彻了 20 多年,它甚至已经成为我们的一个原则性口号了,然而哥伦比亚大学的课程专家却向我们的教育专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因为他在观看我们带去的教学录像时发现了这样的问题:摄像机在课堂上为什么只摄老师。为什么只见教师在那里指手画脚。为什么所有教师的声音都有字幕,而学生回答问题时,却没有字幕,无意的疏漏为什么发生在学生身上。难道连我们编辑录像的工作人员都这样看不上学生吗。为什么课堂上的老师总是‘抓'着学生,一个一个地提问题,其他学生这时候还能学习吗。 ‘很好,坐下。'戴维先生模仿了一位教师用手指往下一点的动作说:‘学生回答了问题还不知道坐下吗。为什么老师还第 1 页 共 12 页要这样手指一点,说一句‘很好,坐下’呢。要知道,这样做,小孩子连点面子都没有了,这不是在扼杀小孩子的自主能力吗。'‘中国的老师不是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吗。主人在课堂上还要这么小心翼翼吗。 是啊,许多时候我们对一些严肃认真的事情,只是口头说说而已,真正做起来,却又是另一回事了。也许我们并不缺少理念,真正缺少倒是躬行实践。李希贵还写到:在美国海军学院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