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宣传》读后感 ——读《鲍宣传》有感 原创:李建文 鲍宣,字子都,西汉渤海高城(今河北盐山)人。哀帝时,为谏大夫,敢于上书直言,抨击时政。后擢升司隶。因对哀帝宠信外戚子弟及幸臣董贤等,谏争甚切,又摧辱丞相孔光,死刑下狱。博士弟子王咸等千余人上书营救,始减为髡钳,流放上党长子。遂举家迁居长子,占籍长子,衍生鲍庄、鲍店、南鲍、东鲍村,真正成为长子人,形成上党望族"上党鲍"."上党鲍"留史,缘于"三世三司隶,千秋动汉京"的历史光芒,更趋重于鲍宣不畏权势、肝胆忠直的铮铮铁骨留给国人的记忆。直至明清时,XX 县区城东北的大路旁都竖有"汉司隶鲍宣故里"的石碑,让过者兴思,见者起敬。 时人好评古。穿越远古文明的时空,不免让今人感叹古圣贤古文化的博大精深及穿透力和影响力。 评古,不仅是凭吊,更是期望让亘古的风磨砺骨骼,千年之后再长成令人唏嘘的传奇。上党鲍这如歌的行板,裸露悲怆,早已嵌进岁月的卷轴。 "鲍氏骢,三人司隶再入公,马虽瘦,行步工。"这是最早见于《乐府诗集》中歌咏鲍宣三代的诗歌。唐周昙在《后汉门鲍宣妻》中写道:"君恶奢华意不欢,一言从俭亦何难。但能和乐同琴瑟,未必恩情在绮纨。"元李孝光《鹧鸪天·千载循良汉鲍宣》:"千载循良汉鲍宣。云仍儒雅故依然。龙门他日文章客,雁荡今朝行地仙。"明黄立世《鲍公墓诗》:"三世三司隶,千秋动汉京。青山归长子,白发拜先生。大节留河岳,村童记姓名。尧峰多古意,风雨送寒声。"清梁迪《鲍司隶》:"高名传渤海,行谊众同尊。家政闻提瓮,人情见举幡。七亡遭世难,一死答君恩。代产忠良辈,天心此际存。"清刘樾《鲍店示意》:"鲍店推名镇,浇凤可听绪。本宜追挽鹿,市必戒枯鱼。司隶先型在,参军雅韵余。但求相奋勉,新志已成书。"《XX县区志》历代对鲍宣其人其事其家其墓等也都有记载,但上党鲍如同沉入时间之海的串珠,打捞上岸的只是零零碎碎,让人第 1 页 共 12 页只知梗概,不能探赜。 近日有幸拜读了马书岐老师所写的《鲍宣传》,足足过了一把瘾。仿佛西汉鲍家故事发生如昨,鲍宣形象历历在目。 马书岐老师是上党地区著名的作家、地方文化研究专家、中国民俗文化学者,长期从事地域文化研究,道民间古事如隔夜话,论前朝轶事似己亲历,表自家心得一气呵成如闲云野鹤,引经据典可旁征博引如数家珍。 常乘鲍氏骢,犹得咏春风。马老师呕心沥血完成的鲍宣杰作,总算让我对鲍宣的一生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了解和感知。传记充分展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