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 年《宜昌新春第一课》观后感 第一篇:xx 年《宜昌新春第一课》观后感 xx 年《宜昌新春第一课》观后感 xx 年《宜昌新春第一课》观后感一: 看了《新春第一课》,我想起今年春晚里的一句话。人心倒了,就扶不起来了。其实,作为一个公民而言,这种事可做可不做,不扶不会坐牢,但为什么会扶,怎么就有那种扶的冲动,应该是骨子里那种流传千年的血液中夹杂的传承使然。 几个人里面,“高振宁”刚开始并没让我觉得很感动,老北京人意味着有好的福利,有好的生活环境,一个月两百于大多数人说破天也就一个星期的生活。后来才知道,人家还给其他地方的孩子捐钱,再者,虽说是在北京,但物价高,生活自然很拮据。中国有句古话,叫“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要是任何事物都冠之以数字的话,不仅寒了别人的心,还脏了自己的嘴。无私本就是现在仅存几个之一的中国传统,在这里我若是加上一些大加赞许的言辞自然可以,可“高振宁”没这么想过,我也就不这么做了。正是有:莫提春风暖人间,休叹梅花染泥阡。雨露千丝今少有,一滴还道一滴甜。 现在的中国可以少很多人才,可以少很多钱,但我担心的是某天中国人忘了自己还是中国人。要说袁裕校干了多么感人的事么。没有。干了为国增光的事么。也没有。于我看来,他只是在做一些本分的事——现代中国人的历史使命感已经很薄弱了,唯有真凭实据才能记下万分之一的沧桑,再从中分出千分之一微微打动五千年之后的历史,说到底,我是心寒的。普通人玩收藏是自己藏着玩,但袁裕校是有一种本初的使命感,历史有必要被记住,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是不会忘了路上蹩了脚的坎儿的。写下来的路叫书,收集下来的路叫传承。 《千手观音》上春晚的时候我也才八九岁左右,但至今那种千手千眼的神圣庄重而又不失灵魂的幻彩异光我都没有忘记。从小我就佩服搞艺术的人,因为走这条路的人无论成功与否都很苦;我从小也很可怜残疾人和孤苦老人,他们是这个社会的真正弱势群体。很无奈,邰丽华和她的舞伴都碰上了。但当我又第 1 页 共 7 页几次带着不同的心态去观看这个节目时,我发现我错了,他们根本不用可怜,他们少了一些东西,却能有这种震人心魄的力量,而我们什么都不缺,相反是我们应该可怜自己。都说梦想飘渺,其实梦想是一个很现实的东西,你想拥有就必须付出,真诚如火,身体为炉,坚持为柴,汤煲的如何全凭自己。虽说他们比我们少了一些生命中很重要的东西,然而却能在灯光璀璨的世界里舞出自己的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