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呼拉圈突破教学难点 ------赵塘完小: 余建军 本次数学教研组活动的一节课例展示中,陈少娟教学的内容是数学集合内容,作为三年级学生要理解这么深奥的问题,难度可想而知,我当时也在想,六年级的学生也不容易听懂吧!陈老师怎么会找一节这么难的内容上公开课呢?于是就等着“好戏”开演了。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剪一剪、量一量、拼一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 “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学习数学。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加强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活动已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因此,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积极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学具等操作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本文就操作活动在数学课堂中的作用及如何指导学生利用学具操作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借助操作解决问题来谈谈几点做法。一、 利用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动手操作既是学生认识数学概念的一种重要途径,又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兴趣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小学生好动,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对他们来说,动手是一种乐趣。课堂上巧妙地安排学生的动手操作,使所有的学生都能自动手操作,可以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例如谢老师在课前引入就借助抢座位游戏来吸引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准备几个杯子和 6 支笔来操作,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将难以理解抽象的抽屉原理借助学具为具体形象的直观教学,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中,学生始终是饶有兴趣地操作活动,愉快地掌握了所学知识,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二、 利用动手操作,培养合作意识 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的本质就是“沟通”与“合作”。因此,教学中要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师生、生生之间形成一种心情愉悦、民主平等的对话平台,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中放松心情,敢想、敢问、敢说,形成积极的思维碰撞。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采取分组合作,操作学具,使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合作,对关键性问题展开讨论,个个独立思考,人人积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