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两极分化”的成因语文学习属于综合而又复杂的学习科目,含盖面可以说“无奇不有”,据长期的规律来看,语文学习会随着人阅历的延伸而逐渐提高。但是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最让人头疼的问题——“两极分化”,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的语文素养,同时也阻碍了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到底是什么原因出现这一现象?在多年的教学中,我苦苦的思索与研究,总结其以下几点:一、学生方面的原因(1)不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是一个民族的钥匙。然而,有的学生却认为语文是可学可不学的科目,反正我能认识几个字或能说话,盲目的投身于“英语热”或“数理化热”中去,而忽略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华。当步入初中阶段时,正是学生理性脆弱的时期,便给语文打上了一个可有可无的烙印这无疑是对我们的母语制造了一座心灵的监狱,永远的封锁起来。学习兴趣也好还是学习习惯也罢,对他们而言,便永远的停留在小学识字阶段,一旦在语文学习遇到困难和挫折便为止而逃避或知难而退、不思进取,最终导致成绩直线下滑也就不可能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和人文的内涵。相反,有些学生当步入初中时能够准确的定位语文学科的位置,认知母语学习的重要性,便自然而然的带着一种对民族、对国家,甚至对全人类充满上进的激情,投身于语文学习,从而逐渐步入语文精巧的人文世界,感受到母语所带来的快乐。学习上自然也就有了动力,有了紧迫感,有了时代感,学习成功率同样也提升的快,他们便成为语文学习的佼佼者。(2)学生忽视了语文学习的渐进性,而一味的寻求结果而不重视过程的体验。语文学习同样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定要循序渐进、扎扎实实、逐步提高。可是部分学生往往以学习“理科的心态”来学习语文,这是不科学的,因为要问你是一个点一个点的积累,而理科一般是以面的形式出现,一味的想在语文考试中得高分,而不去一点一滴的去读、去写、去听、去背,忽略了语文学习的规律性,也就根本无法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内涵,仅仅在表面的东西上徘徊。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语文可以在短时间内补上来,这其实根本就是无稽之谈。相反那些能够认识到语文学习规律的学生,他们不是一味的为考取高分而学语文,而是从听、说、读、写等各个小的细节入手,长期坚持,由表及里,逐渐走进语文世界,甚至人文世界,开启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空间。这样不仅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语文学习“双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