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老人院》有感 老人都是容易感动的。老人都是脆弱的。或许武断,但是大多如此。 这个时候的他们是七零后,是八零后,是九零后。他们声音听不见,他们口齿不清话说不明,他们腿脚不麻利走不快,他们老年痴呆卧床不起。他们有自己的儿子,他们的儿子是某某集团 ceo,是大律师,是大医生,是学校教授,但是他们依然在疯人院一样的老人院里面"安享晚年"。《飞越老人院》并不是一定要描绘一个病态的老年人还有树立一个不孝的后代给大家看,只是事实上的确有很多的子女在口口声声吼着责任的时候却把老去的父母当成是一个负担。 在电影进行到大概三分之二的时候,老周和自己的孙子在夜晚的河边聊天,老周讲了一个麻雀的故事给他的孙子听:一对父子在树下坐着,儿子看着报纸,老父仰头问儿子:“树上是什么呀。”儿子看着报纸说:“那是麻雀”,过了一会父亲又问:“儿子,那树上是什么呀。”儿子不耐烦的说:“不是说了吗,那是麻雀”,一会父亲又问:“那树上是什么呢。”儿子生气了,扔掉报纸:“都说了好几遍了,麻雀麻雀的,你是不是有病呀。”。父亲呆住了,好一会用发抖的手从袋子里面拿出一个破旧的日记本递给儿子。上面写着几十年前,也有一对父子在这个树下,小儿子问着年轻的父亲::爸爸,树上是什么。“父亲高兴的回答:“那叫麻雀”,过了一会孩子又问:"树上的是什么呀。",父亲还是笑着回答:“那是麻雀,会叫的麻雀。”儿子又问了几十遍那树上是什么东西,父亲既高兴又激动,每次都回答:“那是麻雀,会飞会叫的麻雀,记住了吗。” 讲完故事之后老周的孙子给了老周一个拥抱,爷孙俩都哭了。 在剧中,是老人们探求活着意义的深刻解读;在剧情外,是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真实映照。作为探讨亲情关系以及老龄化问题的这部影片,早已进入了社会叙事领域,将社会领域出现的情感纠葛浓缩到影片中老葛与儿子的误解、老周第 1 页 共 9 页与女儿的失散,引起社会的强烈共振。 影片在表现手法上采取了双重叙事的脉络,表面上是老人们为了排解沉闷的老年生活,通过群体排练节目,参加电视选秀活动,逃离老人院的“追寻梦想之旅”,实际上却是消弭亲情隔阂、实现自我救赎的心灵之旅。影片借助了逃离老人院的戏剧冲突,以及登上梦想舞台,实现人生理想的戏剧化表演,成功地向观众阐释着“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对于社会的深层意义。 全社会,都应该为我们的老人们做点事情。每个人都会老去,我们不能不顾一切的等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