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几点体会】 一、XX 省牧区也要建设高标准牧场 XX 省牧区之大、之广是人所共知的,但是仍然没有高标准的牧场。因此,根据 2012 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牧区也应当在现有草原区域内,划出永久性的基本牧场,并启动对该地区的保护措施,利用维护草原的经费,提升草场保护的科技含量,集中力量确保牧场的植被生长,使牧业经营生产稳定和持续。 二、转变牧区生产经营方式要注意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 牧区顾名思义就是以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为主的生活区域。而 XX 省的牧区自古至今就是这样的区域。古时是逐水草而经营牧业,当代逐渐成为定点经营,当今 XX 省的牧区又处在生产经营方式转型时期。根据 XX 省 2011 年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XX省在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上,要培育壮大工业支柱产业,在农畜产品加工上要进一步做大,增强产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在发展建设型畜牧业问题上,要加快转变传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推广实施联户家庭牧场等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模式,走建设型畜牧业的路子。这些推动生产方式转变的政策措施,无疑是影响 XX 省牧区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可能会对自然法则的延续产生矛盾。这些政策的运作过程“创造了新的物质条件和需求,促进了新的态度和价值取向的形成,强化了劳动分工。它还增加了社会内部的互相依赖程度,新角色、组织和活动体系也变得更加不同。”因此,在执行推进和指导XX 省牧区社会发展的政策、制度时,很可能影响 XX 省牧区社会的变迁,此时既要考虑牧区发展的目的,也要考虑民族文化传承的问题。牧区群众应当对政策和制度的实施认可,强制的态度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而且有可能导致社会情绪波动。 三、牧区改良牲畜还任重而道远 有专家认为气候在冬春季变暖对牲畜有利,“由于冬、春季气温升高,降雪减少,牧区雪灾趋于减少,牲畜死损率呈明显下降趋势。”本地牲畜的体质在抵御自然灾害方面高于改良第 1 页 共 2 页牲畜,但改良牲畜生长速度比本地牲畜要快,但成本高,主要需要耐寒棚圈和精饲料喂养。牧民认为改良牲畜抵御自然灾害的风险较大,比如,黑花白奶牛在寒冷的冬天容易被冻伤。在XX 县区主要利用母本为戈壁羊和小尾寒羊,父本为粗毛型黑头杜泊肉用公羊进行杂交,羔羊初生重为 5.3kg,最大可达7.2kg;3 月龄平均体重可达 32.5kg,比当地羔羊只均增重15.20kg。由于培育的改良羊不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