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与文化观后感精选 《阶级与文化》是一部来自英国的纪录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小编这里整理了一些关于这部纪录片的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01 前两天许巍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发行后,刷爆朋友圈,有人附和有人批。批的人说,许巍你变了,变得和韩寒一样喜欢劝世,而不是像过去的专辑那样鼓励年轻人去追求梦想。许巍的歌原来都自谱自填自唱,许少年变成许大叔,这两年也基本没怎么写过歌。而这次作词的是高晓松先生。他本身并非草根出身,而是从小就生在清华院门内。和普通网红一样,高晓松也吹吹牛逼露露丑态,博取一些眼球,但他所谓的苟且的标准和大多数草根网红还是有差距的。 作为文化比较,一是精英文化的质,二是大众文化的量,无论哪个朝代,大众文化都是经由精英文化引导蜕变,最后流俗大众化。 二次世界大战前期,工业化水平增高,原始资源控制者贵族和工业新贵们有自己的文化圈子,工人阶级有自己的圈子。这时候还没出现数量级的中产阶级,随着社会矛盾分化,战争使得鸿沟减小,但阶级仍然是永恒存在的。只不过随着中产阶级兴起,数量上占很大的优势,而他们主导了一个社会的新的生活方式,中产阶层成为主流文化制造者,比如旅游度假等。 看二战前后的国际形势,会发现中产最多的应该是美国,这个没有传统包袱的国家引领者全球的风潮,而两次大战期间的欧洲叫嚣着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好比上帝医生把张三(欧洲)应该割的一刀放在了王五(中国)身上。建国后中国社会的阶级成分变得更复杂,与其说文化大革命,不如说新贵和旧势的利益分配问题。 自从王二先生说,人生一切以有趣为准后,很多人都想在文化领域假装有趣或者有意思,至少各个社交媒体的网红心态都是这样,你和一个假装很有趣的人聊一会,也会发现不怎么有趣。诚如一些在性压抑环境中长大的人刻意去以性原力为自第 1 页 共 3 页己标榜一样,本身具有的还能去标榜鼓吹吗。。有趣也是有阶级界限和区分标签的。 文化有阶级性属性,你城乡结合带的,他一线城市的,这就有信息差和社会背景所呈现出来的差异。而且社会精英主导的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边界是非常清楚的,在西方精英被冲击消解,在文化革命过的中国,传统精英已经找不到祖茔了,还有一些人在勉强撑着,旧权新贵。大众文化想开拓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跻身主流社会,然后就无所谓文化不文化了。我觉得进入新世纪后,普遍的焦虑和阶级冲动来自于产业革命,来自于工业革命对人的冲击,...